《禅宗证悟理法辑要》1——代前言
太虚法师说:
“若依禅宗的主张,是不论凡圣渐次的。所谓悟入众生心本有离 言说的清净真觉,是佛生平等的。……只要有善知识的善巧指导,学 者的恳切参究,莫不可以顿悟得到。……无论何人皆可以顿悟,不必 要由渐修,这才显示出禅宗顿门的特点。此所谓顿悟的,正是本有的, 一刹那相应当下便是,不落阶位,不落功勋。……这是禅宗顿悟法门 的特点,在平常教理上不能指示出来。而专在这顿悟相应上去用功的,即所谓中国的禅宗法门。”
“佛法之在中国,信仰修行者甚众,求其明白教理者则鲜。倘不 明教理而起修行,虽能种善根而终不免二弊:一、被世讥为迷信,二、 令自心不稳当。迷信乃近来佛教前途之大障,凡信仰佛法者急宜破之。 除此讥障,非明教理不可……不稳当者,信者本自无教理之观察,自 心对于佛法不能坚切信仰,或盲从、或附合,人言亦言,人信亦信,自无正观,终必退堕。甚或闻说起行不知抉择,以盲引盲招魔附鬼, 益障圣教;故修行中尤应重教理……何以故?教理为佛学之根 本……”(《太虚大师选集》)
憨山大师说:
“诸佛出世。无法可说。祖师西来。亦无实法与人。但为众生种种颠倒执著之情。随宜击破。令舍执著。顿悟本有而已。以众生痴迷 执著之心。坚固难破。加以历劫无明烦恼。业障根深。难得顿悟。故 费吾佛四十九年无量方便。为设断惑证真之法。从凡至圣。设有五十 五位之阶差。非是世尊好作恁般去煞费婆心也。以众生心病无量。故设对症之方。亦无量耳。及至究竟实际。直到知见尽泯。一法不立。始是到家田地。若有纤毫知见不忘。犹在门外止宿草庵。遣之又遣至无可遣。纵然如是。犹是法身边事。未是法身向上事。只是教家极则 处。未是宗门极则处。由是观之。修行一事。岂是草草。便以一知半 解为得哉。且如宗门自六祖已前。不说参究功夫。只贵当下顿悟。自南岳青原已下。根机不一。多在参求保养。及至五家建立。门庭施设 不同。就里宗旨元无差别。其于应机接物。如秦镜当台。照彻肝胆。 至若与人解粘去缚。直指法身向上一路。剿绝佛法知见。不到穷源彻 底。断断不肯轻易放过。其在禅道大盛之时。天下明眼知识甚多。学 道衲子。处处参请印证。故悟者不落邪见。及宋而元。知识虽多。学 人邪见不少。不堕生灭则落空见。有体无用。如二乘偏空。甚至拨无 因果。堕落外道。豁达断空。或悟心未彻。才见影响。便得少为足。 自称菩萨。口口谈空。心心著有。竟造生死之业。而不自觉。如是皆未得明眼知识。勘验提撕。故致禅门凋弊。古德云。不是无禅。只是无师。谓是故耳。大段末法。参禅得少为足者多。纵有真正学人。肯下死手做工夫。十年五年不变其志。亦有了悟自心一切皆空。因无明 师印证。遂落空见。或识神未破。堕在光影门头。或习气未净。被工夫逼拶。变现种种境界。将为神通妙用。或见诸佛菩萨现身说法。或 使知他心宿命。能见未来之事。或起种种异见。此皆习气变现。若认 作奇特。便落魔道。可惜一往工夫。为害非细。此皆不遇明师。又不 知佛教中修心方便。故误堕耳。亦有真参实悟。明见自心了无一法。 不能开顶门正眼。便坐在净裸裸赤洒洒纯清绝点处。此名拘守竿头。 静沈死水。故云百尺竿头坐的人。虽然得入未为真。百尺竿头重进步。 大千世界现全身。又云。有佛处。不可住。无佛处。急走过。正是教人不可坐在无事甲里。便说无佛可成。无众生可度。此正堕在断见。 不能离此空见耳。纵然到此。亦是法身边事。未是法身向上事。岂不闻云门道。得到法身边。隐隐的似有个物相似。亦是光不透脱。直饶 透过。放过即不可。此语实是修心照胆镜也。故古德云。悟之一字。直须吐却。应知佛祖说法。一味遣众生执情。所谓但尽凡情。别无圣解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棱严经中。五十种阴魔。非漫语也。今时修行既无明师指点。若不遵佛祖言教印证。将何以为凭据耶。始因众生著有。故佛破其有见。二乘外道著空。故佛破其空见。菩萨著空有 二边。故佛说非空非有。破二边见。及至入佛法中。又遣其佛见法见。所以遣至无遣。正谓不见一法即如来。岂不见善财童子。参五十三大善知识。已入五十三位法门。入佛境界。不说成佛之事。但云与虚空 等。与法界等。与毗卢遮那等。及见普贤菩萨。乃为说十种行愿。此便是修行学佛之大榜样。不以悟后为无事也。今人修行。纵能悟彻法界。若不学善财修习普贤大行。终是不免堕落空见外道。可不惧哉。 此上葛藤。特为修行无多闻慧。错误用心。不能入佛知见。故不免饶舌。若视为泛泛语言。不唯有负老僧。且自误不少。”(《憨山大师示 段幻然给谏请益》)